評論 ∕
2021 . 10 . 12
關於「VA Hub虛擬藝術跨界實驗基地」
文/葉杏柔
「數位共感:法國VR特展」統籌/在地實驗 執行總監
以「科技藝術」探索虛擬實境創作
在地實驗偕同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,於2020年夏天啟動營運「VA Hub虛擬藝術跨界實驗基地」。坐落台北市區、佔地近三百坪的VA Hub,不僅有近五十坪的展演空間,還有數位藝術基金會近八年前開始投入研發、以至後來扶植立案的3D掃描公司「固態記憶」與兒童科技劇場「移動故事屋」進駐。這兩間由數位藝術基金會育成、以科技藝術know-how所發動的公司,體現了科技藝術近十年自然演化的歧異支線。一是3D數位模型製作與應用,其技術往博物館數位典藏、影視音娛樂產業面精進;二是「科技」如何與「表演」、「體感」整合,側重藝術「演出現場」與「觀眾參與」的內容製作與技術開發。
VA Hub 虛擬藝術跨界實驗基地 https://vahub.tw/
數位藝術基金會自2018年成立「台灣數位藝術中心」(DAC.tw)同年起,多方面地從科技藝術領域展開虛擬實境(VR)的進路。一方面,在全景錄影於市場普及之際,數位藝術基金會著手實踐360攝影技術,探索觀者「全知」的數位景觀美學。同時推行「概念美術館」,擔任VR製作與展映主辦方,探討並彙整科技藝術在「典藏」與其他現實擴增(Reality extended)新領域的可能方案。
台灣數位藝術中心 https://dac.tw/
同年,在地實驗與著名劇場導演/演員/舞者劉守曜合作,製作《Archive or Alive――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》,以多頻道360VR技術處理表演藝術數位檔案,以及以全景攝影處裡如臨其境的「現場性」問題。
VR展映的特殊定位
作為凝聚「科技藝術」及「沉浸式藝術」(包含虛擬實境、擴增實境、混合實境)創作基地的VA Hub,2020年開幕展「迷幻死藤水─薩滿之旅VR展」為在地實驗、數位藝術基金會首次執行商業售票VR展。「迷幻死藤水」有別於影展中的VR單元:展期時間長達三個月、以單件VR為核心,搭配展出導演相關創作(如紀錄片、手繪稿、薩滿吟唱等),具「主題策展」性質;整合視覺藝術展場設計與VR放映空間劃分的VR展映場地,讓VR展映不僅是「放映廳」。
迷幻死藤水–薩滿之旅VR展 https://vahub.tw/exhibitions/ayahuasca/
在地實驗也在今年(2021),與早期成員同時也是台灣重要聲音藝術家王福瑞合作,偕同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(C-LAB)「聲響實驗室」團隊,製作「悸動──調變王福瑞」展覽中三件台灣首次以聲音為主體的VR作品。繼製作、主辦「悸動──調變王福瑞」VR展覽之後,在地實驗與「台北電影節」合作,主辦「數位共感:法國VR特展」於VA Hub盛大舉辦。
悸動──調變王福瑞 https://vahub.tw/exhibitions/throbbing_modulating/
外於「首映」與「競獎」影展系統的特展策略
在VR互動與方位感測技術躍升的同時,VR放映的設備,以及服務觀眾的現場人力、展期間常駐的維運工程人員等人力成本,都比過去高漲。在鮮少先例可循的情況下,「數位共感:法國VR特展」正是企圖錨定VR展映成本與收入邊際效益的實踐。
正因為VR是新穎的科技產業,創作亮點高度仰賴時下最尖端的技術,造成VR製作/展映的硬體汰換速度極快,極難常態、長時間舉辦。有別於錄像藝術與科技藝術,在VR追求「首映」與「競獎」產業系統上,與電影影展的「競賽」、「徵件」內在邏輯不謀而合,造成VR展映系統與影展機制迄今密不可分。
但顯然,受限於VR高技術與成本門檻的展映條件,影展結構下的VR展映資源相當有限,維持在選映該年度的競賽片、首映片。長此以往,優秀的VR作品即便曾經被全球重要影展肯定,在台灣除了台北電影節、高雄電影節,便鮮少有機緣能夠被觀眾看見。
聚焦於前段所述,打造VR「創作-展映-評論」的生態系的這個目標上,在地實驗繞開內建於影展「首映」與「競獎」產業系統,廣納2017年以來的VR作品作為選項,選片目的聚焦在呈現6DoF VR所開啟的數位經驗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,是在地實驗與「台北電影節」結盟,其策略在於品牌合夥,以及影展策劃製作know-how的交流。除此,加上以「法國在台協會」為首的法國影視音部門資源挹注,以及居中在台灣與法國文化官方部門之間協商,才能促成「數位共感:法國VR特展」這檔雖然未曾有國際影展口碑,但仍能取信於VR發行商,授權在地實驗進行商業放映的重要前提。
數位共感:法國VR特展 https://vr.vahub.tw/digitalcommonsense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