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論 ∕

2021 . 10 . 12

「數位共感:法國VR特展」──創造共享數位經驗的時刻

文/葉杏柔
「數位共感:法國VR特展」統籌/在地實驗 執行總監

在地實驗以「展映」刺激虛擬實境「創作」與「評論」生態

承續2018年以來投入VR製作、評議以及展映等多方面的實作經驗,在地實驗籌辦「數位共感:法國VR特展」,著力於藉此打造有利VR「創作-展映-評論」的生態系。因此,這檔特展基本要件除了展期長度足夠,還有力保影片類型多元。另一層次是,有別於在台灣,VR大多在電影影展中展映,在地實驗關注數位文化、科技藝術前景,「數位共感」選映的VR作品盡可能有別於常見的電影鏡頭、電影語言。

除了延續VA Hub(虛擬藝術跨界實驗基地)2020年開幕展「迷幻死藤水─薩滿之旅VR展」相同的原則──較一般影像展覽的展期更長──之外,加以本次將選映影片數量極大化。「數位共感」在XR國際策展顧問郭秭鈞協同「法國在台協會」,及其邀請協辦、贊助本展的法國藝文機構「法國數位體驗製作人協會」、「法國藝文推廣總署」與「法國國家電影聯盟」協助,以及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」補助的資源挹注,在地實驗與台北電影節選映十部法國參與投資或出品的VR。影片發行年份自2017年至今年(2021)首映者皆有。跨度四年的出品年份,可以看出VR從當年360VR影像語言,發展迄今,多為容許互動,甚至觀者藉由互動掌握故事節奏的6 DoF VR[1]

「數位共感」選映的VR以3D動畫視覺特效(animation & VFX)為主,實拍比例低,且超過一半的影片屬於6 DoF VR。亦即,在6 DoF VR中,觀眾可以藉由互動、走動、眼神定睛,甚至說話等方式,參與劇情發展,介入影像節奏。顯見,在體感科技的發展下,「體驗」早已不限於電玩式的選單操作,也不只是螢幕前的「玩家」,而是需要身體力行,走進場景中。藉此,「數位共感」特展也宣示著:6 DoF VR所支援的技術廣度,恰是數位時代觀影經驗的發展方向。

以「弗朗索瓦˙沃提耶」導演VR三部曲為主調的選片

「數位共感:法國VR特展」影片主題包含科幻、驚悚、浪漫、人性與詩意,期以豐富的主題呈現多元的VR影像語言,提供觀者三種層面的數位體驗:跟著鏡頭移動、漫遊於虛擬世界;回應、介入影像內容,以及角色扮演。

跟著鏡頭運動、漫遊於虛擬世界的VR類型,包含著名電影導演弗朗索瓦˙沃提耶的三部360 VR。第一部是《未來預言》(2017)在宇宙般的廣袤黑暗中,呈現《2001:太空漫遊》原著作者亞瑟˙克拉克於1964年受訪的內容,在抽象且巨型的科幻影像中,聆聽克拉克詮釋他所預言的數位革命。第二部,《2020太空漫遊》(2019)將《2001:太空漫遊》的經典劇照影格巨量重複,構成如超大數據庫般的影像編碼。20萬張電影劇照無限重複構成巨大立面,電影中著名的黑色石碑運行著神祕能量,讓靜態影像成為活影像,演繹著原著電影的核心意識:絕對智慧(absolute intelligence)。第三部則是台灣首映的《重新編輯》(2020),以高度抽象、冷調科幻感以及低限敘事的絢麗視效,帶領觀者經歷一場大破大立般的世紀變革,引人入勝。

作為十部選映影片中僅有的三部360VR,在地實驗將弗朗索瓦˙沃提耶導演的科幻電影視效定位於「數位共感:法國VR特展」的主調,並以《重新編輯》影像作為本展主視覺,進一步選映其他VR作品。

鏡頭運動中的主動參與

由鏡頭運動主導,觀眾跟著漫遊其間的作品,還有今年首映的《獄中鳥首部曲:自由幻夢》(2021)。影片打造漫畫家菲利浦˙佛斯特的3D視覺世界,將獄中囚犯恣意逃脫牢籠、穿越牢房鐵窗翱翔的場景活現於觀眾眼前。《家中的劊子手》(2020)則讓觀者成為潛入主角內心秘密的「旁觀者」──非鏡頭前的「觀眾」,而是走入主角心境場景中的「旁觀者」,觀者對場景起心動念觸發的敘事線,交織出屬於觀者個人的認知與判斷,成為一名與主角共謀的「知情者」。如夢般體察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,觀者無從介入,但冷暖自知,反芻人性。

VR影像的內裡與側寫

在2018年第七十五屆威尼斯影展拿下最佳VR大獎的「星球」三部曲(2018),應用6 DoF VR的走動、手把觸感與互動技術,讓觀者定錨於浩瀚宇宙間,聆聽宇宙星球間的樂音。觀者不僅藉由身體移動來調整觀看視角,本片更創新地邀請觀者進入星體內部,不僅如科普影片般見識到星體地質結構,更驚喜地聆聽充斥於星球的聲響。影片中,觀眾持有的互動手把以抽象視效呈現,如替身(avatar)般化身為星塵,與眾星共舞。

如大多數VR處理的幻境議題,《大師狂想曲:阿貝爾費拉拉》(2021)也在打造一段未能實現的夢想。「《大師狂想曲》系列」VR紀錄片邀請國際大師級導演勾勒出他未能如願拍攝的電影,並由導演在VR中現身說法。美國類型電影導演阿貝爾費拉拉苦心準備但未能實現的電影〈猛禽小隊〉,其場景在VR世界中重新搭建,觀者甚有身處片場的臨場感,親炙諸多電影美術的3D場景及其立體細節。又,時而落入導演娓娓道來、以話語演繹敘事的超現實鏡頭當中,在模擬、口述,以及聆聽、想像的過程中,與導演一起,藉由VR側寫一場無法具現的電影夢。

從觀者成為角色

「心向列車」系列(包含《心向列車:她和他》(2020)與《心向列車:孩子》(2021)兩部)藉由觀眾觀看VR一開始的「選角」過程,技術性地將「角色帶入」成為體驗這部VR的基本認知。本作品善用VR的眼球追蹤技術,讓觀者相當自然地在「眼神交會」的日常經驗中,扮演車廂上與陌生人交會時,內心上演小劇場的情境,或是攀談、相識。《重現:史前女人》(2021)中,觀者扮演史前時代的女性智人,在陌生部落營救、初識的過程中,進行一連串遊戲闖關般的互動體驗,極具科普意義與趣味性。本作品製作公司包含法國著名電玩遊戲開發商育必娛樂公司(Ubisoft),部份3D場景改自《極地戰嚎:野蠻紀源》電玩內容,是電玩與互動型VR在製作面與題材面結合的重要近例。

由動畫視效與動畫導演身份,跨足VR導演的阿貝爾˙柯亨2021年VR作品《深海魅光》推出不到半年便屢獲國際重要影展高度肯定,無疑是今年視效美術、角色塑造、互動設計都十分到位的重要作品。影片中,觀者「潛水員」角色與其「深入險區」任務的劇情設定,疏密有致地鋪陳主角一步步邁入險境的驚悚節奏。在海底生物環伺的絕美魅光中,本片精彩地揉合生物學實證的現象與科幻情節,創造逼近於非現實的劫後餘生體驗。

搭建創作者與觀眾對話平台

除了VR影片放映,在地實驗特別邀請各部VR影片的創作者(creator)如導演、製作人,在線上與台灣觀眾進行專場Q&A,針對創作、製作的心路歷程進行交流。專場Q&A將於網路直播且留存線上,作為開放檔案,供後續VR創作者參酌。這項安排無非在於回應主辦「數位共感」特展的初心,亦即打造有利VR「創作-展映-評論」的生態系,透過觀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分享與對話,以期有助於VR原創與執行技術在台灣落地生根,開枝散葉。

[1] 6 DoF即6 Degrees of Freedom,容許前後、左右、上下三個平移自由度,以及三個旋轉的自由度,對應的就是點頭、搖頭、歪頭的「六自由度」。